长江五桥正式合龙,南京将实现“双主城”格局?
▼前言
2020年6月28日上午,备受瞩目的南京长江五桥正式实现合龙,预计2020年底通车。南京长江五桥位于南京长江三桥下游约5公里处,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3公里处,是南京第7条过江通道。该桥北起南京市浦口区五里桥,接江北大道,跨越长江主航道后,经梅子洲,下穿夹江,止于夹江南岸,接江山大街,全长约10.3公里。其中,跨长江大桥长约4.4公里,夹江隧道长约1.8公里,其余路段长约4.1公里。南京长江五桥全线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和桥梁段设计时速100公里,宽度30.5米。将对周边区域乃至南京房地产市场及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区域
南京长江五桥对区域经济
发展的影响
1
提升江北区域可达性,承接河北西配套
区域可达性指区域中某一节点与其他交通节点联系的便利程度,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密切相关。交通通道越多,网络化程度越高,可达性越高。提高可达性可以缩短时间距离,产生显著的"时空压缩"效应,扩展城市吸引范围。因此,可达性的分布特征通常与经济分布特征相一致,交通先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过江通道将两岸连接在一起,使得两岸路网得以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可以提升区域可达性,强化区域社会经济联系,为资源在区域内或者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提供了可能。
南京长江五桥串联了鱼嘴商务区、江北研创园两大产业巨擘,通过五桥,江北和河西形成一衣带水的关系,五桥板块将完美承接河西CBD的南京顶级配套。此前五桥板块与河西CBD之间30分钟交通距离导致的房地产价差会因为时间距离的缩短而大大压缩。目前河西二手房价约5-8万/㎡,而五桥板块的新房价格仅为河西的二分之一,板块的价值洼地效应明显。随着未来长江五桥的通行,江北追赶河西将再次提速,也将再次促成南京城市扩张的加速发展。
2
降低要素流动成本,支持江北新区建设
古典韦伯模型和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张要素流动和聚集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降低要素的流动成本并扩大其流动范围,要素流动成本越低、范围越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强。过江通道对要素流动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缩短要素运输距离。五桥打破了长江的阻隔,形成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一体化交通网络,实现了长江两岸以及周边路网的无缝对接,为交通出行及运输提供了更多更优的路径选择,直接缩短了要素运输距离,降低了要素运输成本。第二,降低要素流动的时间成本。长江五桥建成后,从河西的江山大街,通过五桥过江,到达江北五里桥只需要10分钟时间,且24小时免费通行,将成为南京第4条免费过江通道。五桥的开通将大大缓解其他通道的拥堵情况,为江南江北人们的通行带来很大便利。过江通道改善了原有的过江方式,避免了绕路、拥堵等情况,大大缩短了过江时间,运输中的损耗也可得到有效控制。
今年年底,南京油坊桥通往长江五桥的匝道也将建成通车,届时,从南京城南、河西、江宁等地通往江北将更加快速便捷。南京长江五桥建成通车,既为江北新区南部地区、河西新城南部地区、南部新城、东山新城片区、紫东地区之间打通了一条快速、便捷、直达的新通道,也为江北新区通往南京南站、禄口国际机场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新通道。因此,对于缓解主城与江北新区间跨江通道交通压力,缓解主城快速内环特别是处于常态化拥堵状态的赛虹桥立交、双桥门立交的交通压力,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3
带动沿江经济,助力“双主城”格局
预计今年年底,与长江五桥同步通车的还有浦仪公路过江通道。届时,五桥-江山大街隧道-宏运大道-东麒路-仙新路-仙新路过江通道-浦仪西路过江通道-江北大道将形成南京“高快速路系统”中的双主城城市快速“大三环”,大幅带动沿江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真正实现南京“双主城”格局。
从地图上看,横穿江心洲的五桥、应天大街隧道、定淮门隧道仿佛树根,将南京河西新城、江北新主城牢牢联系在一起。在《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中,江北新主城已成为与江南主城对等的南京主城,而定淮门隧道到五桥之间,对应的正是江北核心区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江北自贸区的主要范围所在。五桥的建成,不仅使江北核心区内主要过江架构完成,而且让“双主城”的城市格局真正得以实现。
五桥不仅是一条交通快速环线,更是串联南京主要发展区域的环线。它不仅连接南京当前发展品质最高的河西新城,以及“最近的未来”江北新区,同时连接南部新城、紫东地区等增长极,为这些地区间联系提供快速通道。
江苏省城市科学研究会暨省城市规划协会(学会)城市综合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过秀成指出,五桥从真正意义上让南京实现了“双主城”格局,带动城市发展从绕城到绕越逐步扩大。“五桥对拥江两主城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积极效应不言而喻。桥梁带动性的轴式辐射,将彻底改变一条或者两条通道时的格局,形成网状化路网的拥江交通格局,也让两岸之间的通联有了很多选择。”过秀成说,“这种网络化的格局,会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而网络化和集聚效应又产生了叠加效应,这将大大促进长江两岸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结
南京过江通道自1968年长江大桥建成后,30多年一直“一枝独秀”,直到2001年建成第二座长江大桥。而此后的近20年,则进入全线开花、全面提速的快速发展阶段,现在已建成11条、在建6条过江通道,到2035年南京市域共将规划建设24处、27条过江通道,这既是城市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南京提升城市首位度的有力支撑。
南京长江五桥的建成,意味着南京“快速一环”的闭合,打造了拥江发展的新地标,串联起河西鱼嘴、欢乐滨江、绿博园、绿水湾等城市客厅,提升“南京外滩”的多彩魅力,成为横跨江面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打造出了便民惠民的新通道,大桥建成后免费通行,不仅提升过江通行便利度,还将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更紧密地联通起来,让拥江发展给市民带来更多的收获感,不少跨江通勤人士已跃跃欲试,期盼五桥通车后刷新过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