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中国的单身者,新核心家庭

一、现状扫描
- 疫情是场大考,考验的是大多数家庭的忍耐力,而各大城市离婚预约率的上升,就是答案。
- 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人类一直在从事着一项伟大而前所未有的社会试验——数量庞大的不同年龄、不同政治信仰的人们都选择了“独居生活”。
- 独居人口占美国户籍总数的30%,仅次于有孩家庭,位列第二;中国如将各年龄层统计下来,远超美国3000万~4000万的量,应该在1亿~2亿人,且正在迅速发展中。
- 越现代化的大都市,独居人口比率越高。在曼哈顿,一半以上居住人口选择“独自生活”,这已是城市第一的“核心家庭”模式,这也是北上广深核心城市的未来。
- 独居生活的兴起本身已成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改变着人们对自身、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它影响着城市的建造和变革;它改变了人们的成长、成年、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 独居人口比例居于全球前四的国家分别是:瑞典、挪威、芬兰、丹麦,45%的住户是独居户;独居户增长最快的国家是:中国、印度和巴西。
- 人类历史上,个人第一次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基础单位。
二、独居的来源与条件
独居生活来源于人类生活的不断改善:
(一)历史性变革:“孩子自己的卧室”,这是人类家庭追求的中产阶级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正因如此,孩子具备了独自生活的条件。
(二)“女性地位的提升”,这一社会进步的标志,彻底改变了当代两性之间的关系:晚婚、成年过渡期延长、分居离婚率增长以及单亲家庭的普遍存在。
(三)移动互联网带来“通讯社交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丰富的与外界联系的可行性,而目前婚龄高峰的一代人,正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
(四)“大规模的城市化“,城市生活的丰富和单身亚文化的形成,凝聚了一群拥有共同价值观、自我认识及生活方式的人们。一种围绕着酒吧、民间组织、公寓式住宅以及相对更为自由的性观念的生活方式,得到共鸣与支持。“服务业在城市迅猛发展“,各种各样的场所正在不断增加:健身房、咖啡馆、酒吧、钟点工、代烹饪、外卖……
(五)“人类的长寿化”,更确却地说,女性比男性长寿十几年,使独居生活的老龄生活越来越普遍,加之离婚率上升,换而言之,人生中1/4~1/3的时间独居已是常见现象。
(六)“精神的现代价值”——个人自由,独居生活令人们对自身权力和自我实现有了探索的机会,并去深入认知自身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三、国际房地产的表现
(一)2009年,全美单身男性和女性分别占全部购房者的10%和21%,加起来占全美市场的1/3。
(二)45岁以下单身女性购房者数量增长,显得尤为引人注目。越来越多的人将购置房产视为进入下一个人生阶段的转型标志。
(三)在斯德哥尔摩,独居人口占据家庭总数近2/3,政府在市中心区域建立起丰富、遍布各地的独居生活社区并进行补贴。
(四)华盛顿正式推出“精简版城市”计划,在繁华地区推出单户家庭住宅,有一系列不同尺寸和价格的选择,为“丁克”、“Y世代”等家庭服务。
(五)斯德哥尔摩正在将二战前的复合建筑,尤其是战后建立的高层建筑改造为“集体楼”,获得超越想象的成功:
公共配置
•餐厅
•电脑房
•开放式厨房
•洗衣房
•图书室
•木工室
•电视室
•兴趣小组室
•露天宴会厅
•健身房
•桑拿浴室
•编织室
单位内配置
•一间卧室
•一个客厅
•一个小厨房
•一个洗手间
四、独居在中国的迅猛发展
(一)家庭人口数
2018年,中国的家庭人口平均数虽各地区不一样,但趋势是普遍下降:
地区 家庭人口数(人/户)
北京 2.58
重庆 2.9
福建 2.9
广东 3.02
广西 3.4
这都是省内平均,具体到城市,数值还要低不少。全国而言,解放后的4.5~5.2人/户到现在的2.5~3人/户,主要原因是:
1、 独生子女政策;
2、 85~90成为职场中坚;
3、 离异和大龄单身;
4、 70~80老人增多。
故家庭人口数未来十年将趋向2.5人/户 ~2.0人/户,也就与日本的数字相似。家庭人口数的变化中,城市的变换最为显著。
(二)“独居+(solo+)”结构呈多元多层次变化
•独居老人
•活跃长者
•单身父母+小孩
•单身工作白领
•学生
•单身打工
这里涉及多年龄层、多收入阶层和多元文化的居住需求,原有的标准“中产核心家庭”需求模式已不能满足,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了。
(三)“合居”,只能是一种过渡
由于适合“独居”的住宅数量太少,而标准“两室户型”租金又太高,众多独居单身人士只能选择“拼租”或“合居”的方式在城市生存。这种“合居”形式下的“独居”,不仅使得生活不便、纷争不断,而且还成为“无隐私”、“不卫生”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让在城市打拼、生活的单身人士处于焦虑和不安定的状态。
而城市的未来,正在于吸引年轻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而所谓的“人才公寓”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地段和户型上,与大量需求不匹配。
五、“独居”带来的城市变化
人们对城市的向往,其中之一就是在城市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对“独居”问题的解答将影响每个人的未来。因为,毕竟有一天,我们都可能会独自生活。可以预见,“独居”将给城市带来如下变化:
1、 丰富的小户型住宅社区;
2、 更多选择的城市服务业发展;
3、 城市公共生活的振兴;
4、 各类非正式社交活动和社会团体的兴起;
5、 5G、智能和科技应用场景的丰富和扩展;
6、 城市高度互联、超级活跃、24小时全年无休的生活与独居实现的自我效率的提升。
疫情之下,以世联红璞公寓为例,我们看到无论在疫情防控,在有如“大学宿舍”般抱团取暖,还是精神上的相互鼓励,都远超传统小区中“孤独”的人们。
中国城市正在急速变化中,而其中之一就是“独居”,只有城市能让独居者联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