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文章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的大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委于3月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给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19项举措

◆疫情冲击全球与经济内循环◆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的大背景下,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3个部委于3月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六个方面给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的19项举措,为尽快恢复“生产—流通—消费”的社会大生产循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疫情后,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消费、投资、出口是宏观经济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帮助中国经济实现快速恢复,就必须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 在出口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外部需求,难以由中国自身宏观经济政策有效应对。
  • 在投资方面,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虽然需要投资拉动,但是需要消费的实际需求来拉动,如果投资与消费规模不匹配就会形成过剩产能,影响经济效益。
  • 在消费方面,过去3年来,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维持在60%左右,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消费特别是服务业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稳定消费就是稳住中国经济需求侧最重要的牵引力。因此,在当前背景下,及时促进国内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快速回补,供需实现良性循环,将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增长。

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中央首次出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意见,意在健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实现市场决定要素价格、自主有序流动以及高效公平配置。意见共32条,包含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个要素领域,对土地管理体制、劳动力流动渠道、股票市场基础制度、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数据安全保护和要素价格市场化等方面提出改善意见。

此次发布的《意见》可以看成是上述文件的有力注解,积极响应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的号召。会议首次强调“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要素市场化改革为经济在国内实现良性循环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各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进行铺垫。《意见》继承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是中央第一份以要素市场化配置为主题的文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我国一方面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帮助企业和居民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释放经济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五大要素

◆全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一)土地:城乡统一,盘活存量

疫情后,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对我国城乡建设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并形成了一系列矛盾:一方面,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土地供应弹性低,地价上涨;另一方面农村土地不能直接入市,需通过土地征收的方式将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后再上市交易,时间周期较长,在保障被征地农民的权益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影响土地入市效率。因此,推动城乡土地要素自由流动,打破二元割裂成为破解这一困局的必然选择。

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灵活产业用地方式,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完善产业用地政策,通过推动不同土地类型的合理转换增加土地供给,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鼓励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由于产业结构的变迁,原来的工业用地效率低下,城市国有企业存在一些闲置土地,但由于土地性质和使用用途的管制,这些土地无法盘活利用。而同时,城市租赁和保障性住房缺乏土地,很难通过土地招拍挂的方式提供。政府将进一步探索以税收手段盘活闲置土地和低效土地,将税费作为刺激土地利用的相关手段。

完善土地管理体制。灵活土地计划指标管理,城乡建设用地供应指标使用应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同日发改委出台了《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以下简称《任务》),提出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此次《意见》提出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进入市场,将有助于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改进原来乡村增长效率相比城市较低的问题,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和城乡融合发展。

(二)劳动力:户籍改革,畅通流动

疫情后,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到2020年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是落户的重点。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有利于加速人才、人口向重点城市群集聚,加速劳动力在城市群内部的自由流动,大幅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下一步预计在两大城市群外,包括成渝、海峡西岸等城市群也会跟进。另一方面,《意见》提到,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相比审批制,这一变化将使得未来一些城市的落户变得更加简单。


在同一天印发的《任务》中明确指出,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督促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坚持存量优先原则,取消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落户限制。《任务》也提到,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

《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根据常住人口来配置公共资源,有利于推动外来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加快补齐公共短板。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个城市医院的床位数、执业医师数量都是按照户籍人口的数量来定编的。过去户籍与常住人口相差不大,但现在很多沿海城市的外来流动人口很多,公共资源匮乏。

畅通职称评审渠道。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职业标准,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自由职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申报渠道,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畅通海外科学家来华工作通道,积极广泛吸引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将极大地助益于科技创新和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三)资本:完善制度,扩大开放

疫情后,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资本市场方面,紧紧围绕“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这个总目标,完善股市基础制度建设,加快发展债券市场。一方面,股票市场居于资本要素改革的首位,可视为对证监会“深改十二条”的进一步深化,完善发行、交易、退市、保护投资者等中长期制度性安排。201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年内证监会将力争出台创业板注册制试点改革三项配套规则,使A股主板市场实行注册制和A股完全市场化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为A股市场国际化和吸引国际投资者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另一方面,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推进债券市场互联互通。这将极大增加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赋予金融市场更大的弹性和韧性,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坚实基础。

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为中小民营企业和“三农”提供有效金融支持。

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步推进证券、基金行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有序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条件,推进境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交易。证券市场方面,随着证券市场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境内市场对外资保持了较强的吸引力,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资金流入比较稳定。未来一段时间,境内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仍会主要表现为境外资本的有序净流入。目前,在中国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中,外资持有比重仍然较低,在两个市场的占比都只有2%~3%左右,这个水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所以,未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期货市场方面,自2020年1月1日起,取消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有关主体可根据相关规定向证监会提交行政许可申请,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持有期货公司股权比例可至100%。截至目前,已有原油、铁矿石、PTA、20号胶4个品种向国际投资者直接开放,未来各期交所将加快推进已上市品种的国际化,持续完善优化国际化相关业务规则,提供更有国际影响力的市场价格,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夺取大宗商品定价权。支持金融机构走出去,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

上述资本市场的改革推进是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四)技术:激励创新,转化成果

疫情后,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原动力,也是提升全要素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在技术要素部分,着力激发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是激活产权激励,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并行推进职务成果“三权”改革和所有权改革试点。二是激活中介服务活力,培养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加快推进应用技术类科研院所市场化、企业化发展。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

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积极探索通过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知识产权证券化、科技保险等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鼓励商业银行采用知识产权质押、预期收益质押等融资方式,为促进技术转移转化提供更多金融产品服务。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实物产品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支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开展创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动试点,发展离岸创新创业,探索推动外籍科学家领衔承担政府支持科技项目。发展技术贸易,促进技术进口来源多元化,扩大技术出口。虽然我们现在在专利数量等创新评估指标中逐步追赶上来,但在基础学科领域研究薄弱,因此我们要加强与其它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补足自己的短板,实现互利共赢。

(五)数据:开放共享、创造价值、保障安全

疫情后,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这是中央首次增列“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反映了随着经济活动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对提高生产效率的乘数作用凸现,成为最具时代特征新生产要素的重要变化。在智能+时代,数据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资产,大数据产业本身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必将成为全球下一步促进创新、提高生产力的前沿领域。

《意见》把数据要素分为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提出政府数据要开放共享,社会数据要创造价值,并注重对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安全保护。目前已有广东、福建等十几个省份成立大数据管理局,致力于汇集数据、打破“数据孤岛”。通过制定出台新一批数据共享责任清单、探索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支持构建多领域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全面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数字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同时也大大地促进了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提升全社会数字化水平。

数据安全问题主要根源于相关法律滞后、数据产权不明晰,预计未来关于数据产权性质、数据隐私保护和安全审查的法律法规有望加速出台。

2020年,“新基建”爆发


疫情后,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资料来源:各部委网站,世联评估整理

三、总结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促使要素活力竞相迸发◆

在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过程中,要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意见》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奠定制度基础,为各个要素活力的竞相迸发提供重要保障。

标签: 经济体制 市场体系